关注微信
您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最新消息 >浏览文章

【学党史·办实事】前后方联动 多学科合作|出生3天新生儿胃穿孔8厘米 第一师医院生死急救获成功

发布时间:2021/4/8 18:53:16作者:文图/胡珺来源:不详点击数(0)

47日,普外科三病区病房内,艾尔肯·吐尼亚孜与妻子看着襁褓中的宝宝正在甜甜的睡觉,这幅画面让夫妻俩心都融化了,望着宝宝的那一刻,全世界只有他,他就是夫妻俩的全世界。

宝宝可以安全出院了,再过一周,宝宝就该满月了,都是好消息,生活又充满了美好。但襁褓里的小宝宝却不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经历了多少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和日以继夜的精心治疗于护理。在这场与死神的争夺战中,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三病区(小儿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放射科等运用多学科合作,并协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多名专家前后方联动成功挽救了新生儿的生命。

315日这天晚上751分,出生才3天的小艾尔肯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转来第一师医院新生儿科,整个腹部撑的如同“皮球”,拒奶、呕吐情况危急,早已等候的新生儿科副主任洪芳、周旭晨和石俊辉医生,立即走绿色通道为其进行最快的检查,协助普外科三病区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新生患儿需补拍患儿立位片,确诊有无消化道穿孔。”普外科三病区李忠主任说。

补拍床边立位片后,新生儿科和普外科三病区线上联系了曾经在第一师医院普外科三病区开展医疗援疆工作的援疆专家钱云忠(浙大儿童医院普外科主任)、放射科等开展MDT(多学科会诊),因患儿腹腔游离气体比较多,高度怀疑是胃穿孔,需立即行急诊手术探查,刻不容缓。

315日晚1040分,第一师医院手术室内,麻醉医师开始为这个身长只有50厘米的小患儿建立静脉通路,技术难度可想而知,麻醉只是患儿要经过抢救的第一关。

麻醉科主治医师孙明明介绍:我之前专门去浙大儿童医院进修过儿童麻醉管理,新生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各项操作技术及用药均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其代偿能力差,就意味着麻醉风险大,不仅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很困难,在手术中更是要求麻醉医师严密监护并调节患儿的内环境、电解质、血糖、血压、呼吸参数、体温等使之在正常范围内。

当日晚11时患儿已做好麻醉,李忠主任带着医疗团队开始开展手术,由新生儿科进行护台。

需要选择离胃部裂口处最近的位置才是最佳的刀口位置,李忠主任通过术前的各项评估后,做出了精准的位置决定。探入后切口非常靠近裂口处,患儿如纸一般薄的胃壁,严格考验着李忠主任的医疗技术。术中发现患儿属于罕见的先天性胃壁肌肉缺损,是小儿外科罕见的急腹症,胃穿孔范围达8厘米,此病症死亡率和并发症很高。

316日凌晨2时,由李忠主任主刀的“先天性胃壁肌肉缺损行清创缝合穿孔修补术”顺利完成。患儿经过了抢救的第二关,但后续患儿到新生儿科进行监护和治疗,每一关都重要到关乎生命,仍不能掉以轻心。

“第一师医院新生儿科对新生儿围手术期治疗比较有经验,包括呼吸机支持、生命体征监护、腹腔引流和感染控制,特别是新生儿科护士长宁娟为该患儿作了深静脉PICC置管,保证术后长时间禁食期全静脉营养支持,以利于伤口愈合。”洪芳副主任说。

“钱主任好,跟您之前提到的新生患儿,目前拔除胃管的时间节点如何把握?”李忠主任再次询问浙大儿童医院钱云忠主任的意见。因患儿胃部破裂范围较大,最终决定延长胃管停留时间,于术后14日成功拔除。

患儿术后第20天也就是43日已成功渡过危险期,喝奶量正常,大便正常,精神状态良好,遂转入普外科三病区普通病房进行观察,如未出现异常便可出院。

image.png

“这是一个多学科和前后方协作的成功案例。”洪芳副主任说,“新生儿科一直有医生护士赴浙大儿童医院进修学习,掌握了难度较大的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及多项救治急危重新生儿技术,最终让患儿顺利实施了手术前、后的监护和治疗,并多方协作救治成功。”

  整个抢救过程,每一个科室术前、术中、术后的协作与衔接有序,此病例是前后方专家联动、医院多学科联合救治的典范。中组部浙大“组团式”医疗援疆自20164月起,开始帮扶第一师医院医疗技术发展,认真落实“以院包科”援疆模式,使第一师医院的诊疗技术、精细化管理水平、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经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有效缓解了各族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辖区患者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造福一方百姓。


编辑:admin1
关键字:党史 办实事 前后 多学科 合作 出生 新生儿 胃穿孔 厘米 医院 生死 急救 成功
上一篇: 第一师医院争分夺秒将21岁小伙从死亡线上拉回
下一篇:【学党史·办实事】浙江省医疗援疆多学科专科联盟走进第一师医院医共体二团分院
最新消息
便捷服务
最新信息